辟谣:陆生哺乳动物只能用脚掌行走?不,它们可分为三种行走类型

辟谣:陆生哺乳动物只能用脚掌行走?不,它们可分为三种行走类型

1.跖行

首先说说跖行这个行走类型。跖的读音是 “直”,跟趾的拼音一样但是读音不同,前者是二声,后者是三声。

跖行的行走方式是 趾骨、跖骨和跗骨全部着地,代表物种是灵长目动物、熊科动物、有袋类动物等。我们人类也是跖行动物,大家可以低头看看,脚踩在地上的时候,从脚趾到脚后跟都是平放在地面上的,往前行走的时候会先抬起脚后跟,落地的时候则是脚后跟先接触地面,然后整个脚掌再次平踩到地上。

这就是跖行动物的行走方式,在这一点上,鼠、熊、猴子、猩猩、袋鼠等动物跟我们一样。只不过大部分动物是 四肢行走,前肢踩在地上时也一样,指骨和掌骨全部落地,腕骨部分着地。

学界最主流的说法认为哺乳动物最早都是跖行动物,后来物种多样性增加,大家生活的环境不一样了,于是 分别往不同方向去演化,才逐渐出现了趾行动物和蹄行动物,来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。

跖行的优点就是 可以为动物本身提供更加稳固的支撑,同时也更加耐重。而且在后肢立足稳牢这个基础上,有些跖行动物逐渐分化出了能够进行灵活动作的前肢,这就是 许多跖行动物都能直立站起来的原因(例如鼠、熊、袋鼠、浣熊等),更有些跖行动物的前肢演化出了很强的 功能性,这些动物就是现如今的灵长类,包括人。

不过跖行的缺点也很明显,由于趾骨、跖骨和跗骨都落在地面上,所以动物们奔跑起来的速度和灵活度就会大打折扣,不如趾行和蹄行动物。

袋鼠的速度虽然很快,但那严格来说不能算奔跑,而是依靠其发达的后肢和尾部肌肉进行 连续跳跃,袋鼠如果一步一步往前迈的话速度也快不了。

2.趾行

跟跖行不同的是,趾行的行走方式是 只靠趾骨,趾行动物的跖骨和跗骨是抬起来的,除非趴在地上或者蹲坐在地上,否则跖骨和跗骨不与地面接触。

趾行动物的代表是猫科动物、犬科动物、鬣狗科动物等,这些基本都是较为凶猛的 掠食动物,靠速度或力量来偷袭、追击猎物。

家里有猫咪或狗狗的铲屎官们可以观察一下它们的后腿,平时站着或者行走、奔跑时,猫咪和狗狗后脚上面一截是向后弯曲的,小腿向后突出来的那个骨节,其实就是跗骨, 相当于我们人类的脚后跟,而跗骨下面与地面接近垂直的长长的这一块则是跖骨, 相当于人类的脚掌,但它们平时行走时是这一块不着地的,只有脚趾的骨头着地,所以名为趾行动物。

有一个词叫做 蹑手蹑脚,形容人鬼鬼祟祟、踮着脚尖行走的样子,一般来说这么做是为了发出更小的声音,行动更灵敏一些。

其实“蹑手蹑脚”这个状态就是 人类在模拟趾行动物的行走方式,这也是趾行的主要特征。

不仅如此,趾行动物解放了长长的跖骨和起轴承作用的跗骨,趾骨前段则演化出了锋利或结实的趾甲,可以让它们在奔跑时爆发力更强、更有效地抓牢地面, 提高捕猎的效率。

还有些趾行动物演化出了 厚厚的足垫和可以让利爪自由伸缩的爪鞘,将潜行和伏击玩得淋漓尽致,它们就是如今的猫科动物(猎豹除外)。

3.蹄行

如果说趾行动物是特化了爆发力和短时间内快速奔跑能力,那蹄行动物则是特化出了 绵长的耐力和更为优秀的奔跑速度。

从骨骼方面来说,蹄行的行走方式更加特别,连趾骨都不再着地了,而是 “趾甲”着地。

为了满足这一需求,蹄行动物的趾甲在演化道路上逐渐变得 坚固而宽厚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蹄子。蹄行动物的代表物种是鹿、羊、马、羚羊等,它们虽然在短时间的爆发力方面不占优势,但是拥有比趾行动物更加优越的耐力,奔跑速度方面也往往更胜一筹。

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下面图中斑马的后腿,向后突出的骨节是 跗骨(跟趾行动物一样),蹄子是特化后的趾甲,而蹄子往上是逐渐变细的一小节,然后是变粗的关节,再往上则是长长的“小腿”,这一截小腿就是 跖骨,蹄子上面那较细的一小截则是高度愈合的 趾骨。

不过需要注意的是, 并不是所有带蹄子的动物都是蹄行动物,有些并不追求奔跑速度的食草动物虽然也有宽厚的趾甲,但并不是只靠趾甲着地行走,这些动物的趾骨较短,有时也会平贴在地面上,或只抬起一点细微的角度。

这一类动物的行走方式可以称为 “半蹄行”或 “半趾行”,代表动物有猪、河马、象、水豚等。

这些动物要么皮糙肉厚,要么身宽体胖,要么有长长的獠牙防身,要么很会游泳,不需要极速奔跑,而且体型圆润,只有蹄尖着地的话会很不方便行走,也无法完全 承受体重,所以趾骨也会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🎯 相关推荐

Shopee返虾币活动怎么定价?Shopee币换人民币是多少?
二进制里的「逢二进一」是什么意思
pc365buy

二进制里的「逢二进一」是什么意思

📅 07-12 👀 8217
《龙之谷》战士转职推荐:哪个职业更适合你?